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世界各國對兒童的教育和保護一向不遺餘力。國際兒童節的概念,是在1925年8月於瑞士日內瓦由54個國家代表召開的「兒童幸福國際大會」上被首次提出,隨後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
阿兜仔打野球!這不是美國職棒大聯盟搬師來臺灣進行海外戰,而是空軍與協防臺海的美國第七艦隊的棒球友誼賽,一萬多名觀眾擠滿運動場觀賽,陣仗媲美世界盃。
1960羅馬奧運,臺灣創造3個第一!楊傳廣十項全能奪銀為臺灣贏得第一面奧運獎牌,中華民國代表隊被迫首次以「臺灣」名稱參加奧運,以行動寫下在奧會開幕典禮首次抗議紀錄。
第16屆省運會在高雄市新建的綜合體育場舉行,新啟用的綜合體育場一早就擠進洶湧的人潮,許多民眾爭相目睹台灣最新穎最現代化,並符合國際賽事標準的運動場。中央社記者薛湧攝。1961.10.25
初秋的斜陽暖暖地照映,讓星期天的臺北街頭沐浴在金色浪漫,但一場臺灣光復後最大的火災,讓臺北火車站前陷入空前的混亂,原本酣睡在寧靜午後的館前街被數十輛尖銳刺耳的消防鳴笛聲呼嘯而過驚醒!
四健會(4-H Club)1902年源起於美國,以「精益求精」為座右銘的農村教育運動結合學校教育與農村生活,鼓勵學生動手學習和實踐。四健代表健全頭腦(Head)、心胸(Heart)、雙手(Hands)與身體(Health)。
1958年第三屆亞運選在東京舉辦,日本政府為了擺脫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在國際上的疏離,全國動員,打造了當時最先進的東京國立競技場,更帶動了日本經濟起飛。
二戰結束後,為了協助世界上自由的人民,恢復和平生產與安全之途徑,加速它們經濟上的獨立,並防止共產革命的蔓延,美國國會通過馬歇爾計劃的《1948年援外法案》。
1956年第十六屆澳洲墨爾本奧運,是「中華民國在台灣」首次派隊征戰。國際奧會要求台灣以「福爾摩沙中國隊」,與毛澤東的「北京中國隊」互別苗頭。最後因中共堅持「台北不出,北京不入」,退賽杯葛,直到1984年才回到奧運會場。